首页 期货 > 正文

揭秘中芯国际背后的四位大佬

7月16日,科创板最大的IPO也是A股10年来最大的IPO——中芯国际,终于首次亮相,收盘大涨201.97%,全天成交额达479.7亿元。

作为大陆第一、全球第四的晶圆制造工厂,2004年分别在美股、港股上市的中芯国际,终于用了16年走回了A股。

而这16年,也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在艰难中摸索前进的16年。

对于中芯国际回归A股的影响力,国信证券研报甚至认为:

中芯国际比茅台更珍贵。

800年前就有茅台了,而我们奋斗到今天才有中芯国际的14nm先进制程。

相同资产在不同市场有不同价格,所以,科创板的中芯国际的估值超过龙头台积电也是有可能的。

作为中芯国际的老对手、半导体产业里全球第一的晶圆制造工厂的台积电,在2003年至2009年间,曾两次狙击中芯国际,导致其元气大伤。

但两家顶尖晶圆制造工厂之间的恩怨纠葛并不仅限于此。

事实上,曾有不少拥有台积电背景的重要人物,投身中芯国际,成为大陆芯片事业的一份子。

适逢中芯国际科创板上市首日,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从台积电出走中芯国际的半导体大佬们,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努力,“中国芯”才有了绝地反击的希望。

01

“中国芯片之父”:张汝京

张汝京,中芯国际创始人,曾出任中芯国际总裁兼CEO。

严格意义上来说,张汝京并不算台积电出身,但他和台积电、以及台积电的创始人张忠谋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,在“中国芯片之父”和“台湾半导体教父”较量中,颇有一种既生瑜、何生亮的宿命感。

张汝京于1977年加入德州仪器,当时他的老板是Martin Cooper,Martin的老板叫Kirk Pond,Kirk的老板是Ron Richie,Ron的老板是Morris,即张忠谋。

因此,在两人职业发展的前半段,有8年时间,张忠谋其实是张汝京的顶头上司。

1997年,张汝京从德州仪器辞职,回到台湾成立了世大半导体,成为台湾第三家晶圆制造工厂。后来,大股东以50亿美元的价格,把世大卖给了台积电。

痛失“心血”的张汝京决定寻找新战场。他一开始想在香港的数码港园区兴建晶圆厂,后因地价太贵而作罢;后来,在上海郊区的张江高科技园区,他创立中芯国际,中国第一的晶圆制造工厂由此起步。

在中芯国际刚起步的那几年,张汝京和中芯国际都不好过。据传,当时张汝京穿着一件衬衫和简陋的灰色毛衣,就出来亲自作简报。而中芯国际会议室里甚至连一张像样的桌子都没有,就是用三夹板拼凑起来的便宜货。

但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,张汝京带领中芯国际,仅用13个月就建成投产了第一条产线,在3年时间内,建设拥有了4条8英寸、1条12英寸产线,业内惊叹,称他为“盖厂教父”。

2004年,中芯国际完成了建构上海、天津、北京版图布局,销售额达到9.75亿美元。期间,中芯国际迎来高光时刻,分别于2004年3月17日、18日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、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。

眼瞅着中芯国际迅速崛起,台积电和台湾方面都坐不住了。台湾方面百般阻挠张汝京,2005年,他放弃台湾户籍。

在2003年至2009年间,台积电两次狙击中芯国际,中芯国际两次败诉、元气大伤。

出师未捷,英雄泪满襟。据说,在接到律师通知后,张汝京曾在电话前放声痛哭。而彼时台湾媒体却洋洋得意称,“我们从此控制了大陆芯片业的半壁江山!”

2009年11月10日,心灰意冷的张汝京引咎辞职,称“由我来做个了结”,并离开了为之奋斗了9年的中芯国际。

但张汝京在大陆的芯片事业还在继续:2014年,他建立了大硅片制造工厂新昇半导体;2018年,创立国内第一家CIDM模式的半导体公司芯恩半导体。

02

中芯大帅:邱慈云

在海峡两岸和东南亚的半导体行业中,邱慈云是有着超过30年经验、立下过赫赫战功的的大拿级人物。

邱慈云曾是台积电的早期厂长之之一,后追随张汝京,出任中芯国际高级运营副总裁。可以说,他既是中芯国际早期创业高管中的一员,也是张汝京身边最得意的帮手。

但由于和张汝京在运营管理等问题上出现分歧,于2005年辞职,先后辗转去了华虹NEC和马来西亚晶圆代工厂Silterr。

2009年,在王宁国离任、中芯国际军心涣散之际,受董事长张文义邀请,邱慈云再次回到中芯国际,出任CEO。

对于老将邱慈云再上阵,业内人士曾用“不幸中的万幸”来评价,毕竟作为初始高管之一,没有几个人会比邱慈云更了解中芯的为内部情况;而他同时也是经验丰富的“老将”,对整个半导体产业非常熟悉;而有他出马,能够有效的稳定住投资人情绪。

当然,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个评价。

在邱慈云和张文义的搭档下,中芯国际逐渐从2011年的低谷中走了出来,并实现了扭亏为盈。

并在六年时间里,使中芯国际的年复合增长率以17%的成绩领跑晶圆代工业,超过了台积电的15%。

因此,中芯国际现任董事长周子学曾对邱慈云给出了很高的评价:

“在过去的六年里,邱博士取得了骄人的成绩,使公司扭亏为盈,恢复了客户、股东和员工对公司的信心,并带领中芯国际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。”

而外界也给予了邱慈云充分的肯定,称他“处事风格温和坚定,对外低调、谦和”,是当之无愧的“中芯大帅”。

另外,在邱慈云主事期间,他提拔了很多的大陆本土人才,比如赵海君。

2017年,60岁出头的邱慈云把CEO的位子交给了赵海君,在中芯国际CEO职位更迭史上,这是第一次体面、和气的权力交接。

如今,这位昔日的“中芯大帅”,依旧在中芯国际保有一席之地,为公司董事会非执行副董事长、非执行董事。

03

传奇大佬“蒋爸”:蒋尚义

蒋尚义,台积电的二号功臣、也是灵魂人物之一。

由于深受张忠谋青睐,蒋尚义一度被市场认为是张忠谋的接班人之一,台积电的员工也亲切的称他为“蒋爸”,从事半导体产业的资历已超过40年。

蒋尚义1997年进入台积电时,出任的是研发副总经理一职。

在职期间,蒋尚义参与了CMOS、NMOS、Bipolar、DMOS、SOS、SOI、GaAs 激光、LED、电子束光刻、硅基太阳能电池等项目;并负责布局0.25um、 0.18um、0.15um、0.13um、90nm、65nm、40nm、28nm、20nm 甚至到6nm FinFET 等关键制程节点的研发。

可以说,没有蒋尚义,台积电也不会从晶圆代工的跟随者,一跃超过老大哥英特尔的行业龙头。

到了2013年退休时,蒋尚义已经成为台积电共同首席执行副总、台积电共同运营官(COO)。退休后,不忍得力干将退隐的张忠谋,还曾聘任蒋尚义担任了自己两年的顾问。

2016年底,蒋尚义突然举家来到大陆,出任中芯国际董事。

而为了招揽“蒋爸”,中芯国际也给出了足够的诚意,根据服务合约:

蒋尚义有权获得4万美元的年度现金酬金,18万7500可供认购普通股,和18万7500受限制股份。

在半导体产业内,蒋尚义的出走,引起了行业巨震。

但蒋尚义担任中芯国际独立董事一事,张忠谋早已知情,其主要职责是公司治理,相信不会做出任何损害台积电利益的事。

但市场解读,蒋尚义仍可提供对制程与生产的了解,提升中芯生产技术良率等相关建议。

继2016年底“蒋爸”蒋尚义加入中芯国际后,2017年底,蒋尚义的学生梁孟松,也加入了中芯国际,并成为中芯国际力挽狂澜的关键人物。

2019年,蒋尚义离开中芯国际,台积电“研发六君子”之一的杨光磊,接过了中芯国际独立董事的位子。

杨光磊;图片来源:观察者网

但蒋尚义并没有离开大陆的半导体产业,他下一站去了武汉弘芯,出任CEO。

04

“半导体吕布”梁孟松

梁孟松是半导体行业的元老,也是最为传奇的人物之一,坊间对他有一个称呼——“半导体吕布”。

其实,这个称呼源于在十几年间,梁孟松曾在三家顶级晶圆制造商——台积电、三星、中芯国际间辗转任职。

在台积电时期,梁孟松本是最有希望继承老师梁尚义“研发总监”一职的人,但2006年,他被派去主导一个刚启动的“超越摩尔计划”。受不了坐“冷板凳”,梁孟松选择离开台积电。

两年的竞业禁止协议到期后,梁孟松的新东家变成了台积电的老对手——三星。

三星求贤若渴,聘任梁孟松出任芯片部门技术长,待遇也水涨船高。

据传年薪高达1.35亿台币,是台积电标准的三倍,甚至超过了三星联席CEO的待遇。

而梁孟松也没有让三星失望。在他的带领下,三星提前掌握了Fin FET技术,成功扭转三星在半导体行业的不利局面,并抢走了本属于台积电的A9芯片订单,一度给台积电带来了不小的麻烦。

2017年底,梁孟松从三星辞职,拿着区区20万美元的年薪,率领团队抵达上海,成为中芯国际的联席CEO。

对于中芯国际而言,梁孟松的到来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,代表着中芯国际重新回到了追赶先进制程的行列,后来中芯国际的发展也证实了这一点。

在梁孟松加入的300天后,中芯国际从28纳米制程的工艺,直接跨越发展到了14纳米制成工艺,并将良品率从3%提升到了95%,引起业内侧目。此外,梁孟松还顺利推进了N+1/N+2工艺的研发,已经开启对14nm及以下先进制程的追赶。

今年2月,在梁孟松的带领下飞奔的中芯国际,表示将在第四季度量产7nm,这表示中芯已经攻克了7nm工艺。而这也意味着,中芯国际和台积电之间的差距,只差1代了。

05

结束语

自2018年美国政府制裁中兴通讯,到2019年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,并对其进场长期的围追堵截后,国人越来越认识到了芯片的重要性。

落后就要挨打。而这场中美之间的科技战,还在进一步扩大。

7月15日,英国政府选择“抛弃”华为;7月16日,在二季度业绩说明会上,台积电表示,“公司未计划在9月14日之后给华为继续供货”。

不幸的是,一直宣称“科技中立”的台积电,终究也做出了选择,站在了华为的对立面。

在四面楚歌的境地下,所有人都在关注,华为还能挺过去吗?

有一种说法是,“能拯救华为的,只有中芯国际”,因为前段时间,中芯国际现任联合首席执行官梁孟松曾表态:

中芯国际N+1制程工艺强于现如今的14nm制程工艺,并且与7nm制程工艺相比功耗和稳定性上已经能够比肩,唯一的缺憾是性能还存在一些距离,但是N+2制程工艺芯片则将有可能达到华为的芯片需求,比肩现如今的最强制程工艺,届时华为就将不会再受制于美国的芯片技术。

幸运的是,不止是曾经从台积电走出的半导体行业的高管、专家们,现在,更有数不清的台湾工程师赶赴大陆,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中的浪花。

去年,“蒋爸”蒋尚义在参加一场峰会时说:

“摩尔定律放缓,对于中国内地半导体实现技术赶超有了绝佳机会。”

只有源源不断的浪花汇进历史的洪流,“中国芯”,才能乘风破浪、一往无前。

标签: 中芯国际

精彩推送